石谷早年有一位摯友徐乾學。徐乾學字原一,號健庵,又號東海,昆山人,生于明崇禎四年(1631)十一月二日,比石谷大一歲。康熙中期一度在文臣中“主持風氣”,深受康熙帝寵信。其曾祖父徐應聘本是常熟人,是明萬歷年間任南京工部尚書...[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石谷早年有一位摯友徐乾學。徐乾學字原一,號健庵,又號東海,昆山人,生于明崇禎四年(1631)十一月二日,比石谷大一歲。康熙中期一度在文臣中“主持風氣”,深受康熙帝寵信。其曾祖父徐應聘本是常熟人,是明萬歷年間任南京工部尚書...[繼續(xù)閱讀]
科舉時代的官員首先是文人,即便在明清易代之際,維系文人交往的最重要紐帶還是文化,是他們對文化的共同興趣和愛好,是人格、氣質、個性上的相互吸引。古代的文人同時受儒、道的影響,“出仕”和“歸隱”是他們生存中的永恒矛...[繼續(xù)閱讀]
清代初年,黃河下游的河道從河南開封、商丘轉入江蘇徐州、宿遷,經(jīng)云梯關入海。蘇北地區(qū)江河縱橫,水流情況十分復雜:黃河、運河交于蘇北清河縣,淮河、睢水流入洪澤湖,也在清河縣泄入黃河。黃河進入下游平原后失去了峽谷的束...[繼續(xù)閱讀]
石谷在京中7年,前4年繪制《南巡圖》,住在學生宋駿業(yè)家,宋駿業(yè)是《南巡圖》官方負責人,石谷構思作草圖都要和他商量。后3年滯留京中,住在王時敏八子、時任內閣學士的老友王掞家中。在京中交往的一大批文人官員,許多是舊交,如...[繼續(xù)閱讀]
康熙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于三十六年(1697)返京。皇上希望石谷能留下供奉內廷,但理解石谷歸隱家園的雅志,也就不勉強了,經(jīng)恩準,石谷于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南還。南還前,石谷作畫贈送京中好友,一一告別。正月為顓翁老先生仿李...[繼續(xù)閱讀]
皇太子賜書給一位布衣畫家,用石谷自己的話說“真草野之奇逢也”,因此回家后,他先將“山水清暉”四字榜之草堂,率領子孫向北稽首謝恩,開始用“清暉主人”、“清暉山人”、“清暉老人”號。從此在虞山隱于丹青,云煙供養(yǎng)二十...[繼續(xù)閱讀]
石谷一生敦重風義,感知己、篤故舊終身如一日。石谷有兩位忘年友,一位是學者陳鴻,一位是詩人孫永祚,石谷南還時都已過世。陳鴻兒子陳逢午篤行好學,教育兒子陳祖范(雍乾間著名學者)讀書,以品行為重,所著詩文甚富,兼工楷隸。石...[繼續(xù)閱讀]
師恩如山,石谷沒齒不忘。石谷的兩位老師中,王鑒沒有兒子,蕭然一身。王時敏有子9人,去世時,孫16人。兩位恩師過世后,石谷“獨二王世誼,耿耿不釋”。南還后歲一至婁,拜兩先生于祠堂,退與太原群子弟游。石谷晚年主要和王時敏的...[繼續(xù)閱讀]
石谷寄樂于畫,以山水為交游,以煙云為供養(yǎng),內心和諧,南還后留耕家園二十年,度過了七十和八十壽辰。他的老友、桐城詩人、畫家李長康在《贈石谷先生八秩》詩中說得好:“劍門山人真人瑞,鶴骨松姿天所畀(給予)?!笔绕呤畨蹠r...[繼續(xù)閱讀]
中國山水畫興起于魏晉,發(fā)展于隋唐,至宋元臻其高峰,明初及中期的浙派和吳派衍宋元之余緒,到明末清初,就出現(xiàn)了一個梳理和總結的時期。明末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論,從藝術風格和審美理想上梳理了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歷史,提出了“與...[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