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中西哲學比較史 > 列表
中西哲學比較史 共有 101 個詞條內容

(一)從萬歷到乾隆

    從明朝萬歷年間到清朝乾隆時期,即公元16世紀后期到18世紀中期,是近世西學東漸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儒學與基督教的對話。改革和開放是近世中國社會歷史的主題。萬歷九年(1581),明朝在全國范圍推行...[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二)從鴉片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

    從鴉片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時期是我國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史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傳入的西方哲學,除了古希臘羅馬哲學、基督教哲學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以外,更有近代英國經驗論和大陸理性派的哲學、德國古典哲學、現(xiàn)代非理性主義...[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三)從“五四”運動到20世紀末

    從“五四”運動到20世紀末,是我國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史的第三階段。這一時期,西方哲學繼續(xù)大規(guī)模東漸,大量的西方哲學原著被翻譯成漢語出版,西方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哲學家的著作幾乎都有了漢語譯本,甚至有了全集的譯本。中西哲...[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一)中國哲人論證哲學為中國固有之學的三思路

    中國學者進行中西哲學比較研究,首先就面對一個問題,即所謂“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如果中國本沒有哲學,那還談什么中西哲學比較呢?從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史來看,中國哲人論證哲學為中國固有之學主要有三種思路:第一,把哲學...[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二)對中國哲學“合法性”質疑的回應

    1.關于語言學與本體論問題在西方,16—17世紀的哲人幾乎從沒有通過質疑中國語言來質疑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利瑪竇說漢語中絕不缺乏恰當的語言來表達西方的術語,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āes)說漢語非常優(yōu)美,非常豐富,極富表達力...[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三)如何看待中西哲學的普同性與殊異性

    在近四百年中西哲學比較研究中,中國的哲人們或看到了二者之同,因而主張普遍主義的觀點;或看到了二者之異,因而主張?zhí)厥庵髁x的觀點。雖然視角不同,但只要立論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同是學問,亦同樣深刻,因此大可不必以此斥彼...[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一)通過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建立起文化自信

    在我國近四百年來的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史中,有兩位大學者明確地說西方哲學水平不高、見識不大。一是方以智,他說西學“詳于質測而拙于言通幾”;二是章太炎,他說西方哲學“精思過于吾土,識大則不逮遠矣”。后來從事中西哲學比...[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二)尋找傳統(tǒng)哲學和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歷史接合點

    從戊戌維新到辛亥革命,認同明末清初學者對君主專制的批判及其民族意識,成為世紀初社會改革思潮的原動力;“五四”以來,各種思潮的代表人物皆從傳統(tǒng)文化吸取資源,無論是自由主義者、文化保守主義者,還是馬克思主義者,都從中...[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三)通過比較哲學研究而自創(chuàng)新說

    在黑格爾看來,通過比較研究在哲學領域創(chuàng)立新說是難以想象的,他說:“我們今日所常說的科學研究,往往是指對于所考察的對象加以相互比較的方法而言。不容否認,這種比較的方法曾經獲得許多重大的成果,……(但)尤須特別強調指出...[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一)關于“哲學”的譯名及哲學在西學中的地位

    在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中,“哲學(Philosophia)”一詞或被音譯為“斐祿所斐亞之學”,或被意譯為“格物窮理之學”、“格物窮理之道”、“人學”、“窮理之學”、“理科”或“理學”、“愛知學”等。其中,用“格物窮理之學”來指...[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