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尼族哈巴哈尼族在民間文學、傳統(tǒng)舞蹈及民俗等方面擁有許多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就一個歷史上沒有自己民族文字,所有族群記憶都依靠口傳心授的民族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為重要的還是其口頭傳統(tǒng)——“哈巴...[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一、哈尼族哈巴哈尼族在民間文學、傳統(tǒng)舞蹈及民俗等方面擁有許多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就一個歷史上沒有自己民族文字,所有族群記憶都依靠口傳心授的民族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為重要的還是其口頭傳統(tǒng)——“哈巴...[繼續(xù)閱讀]
一、紅河哈尼梯田哈尼梯田歷史悠久,見于史料記載的就有1200多年。早在唐代樊綽《蠻書》中說到“蠻(哈尼族)治山田(梯田)殊為精好”,明代大農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將哈尼梯田列入全國七大田制之一,稱為“世外梯田”。清代不...[繼續(xù)閱讀]
哈尼族社會發(fā)展不平衡,鄰近漢族的地區(qū)自明清以來就已進入封建社會;接近傣族的地區(qū),則受傣族封建領主統(tǒng)治;個別地區(qū)還殘存一定的原始農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特點。哈尼族仍保存著父子連名制,反映了父權制的確立。①哈尼族自然村...[繼續(xù)閱讀]
哈尼族歷來注重家教。新中國成立前哈尼村寨沒有學校時,哈尼族老人擔負著教育后代的責任。他們通過言傳身教,對后代進行教育,不論是誰家的孩子,老人們都有對其進行教育的義務。對后代進行教育的內容之一就是傳授生產知識、...[繼續(xù)閱讀]
哈尼族人熱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識或不相識的人,總是含笑問候、讓路,并熱情地邀請其到家里做客。客人到家,全家老小都要起身讓座,并捧出一碗“燜鍋酒”。客人飲過酒,主人會喜笑顏開地倒上一杯濃茶,傾心交談。再用最好的飯菜...[繼續(xù)閱讀]
親屬稱謂在反映一個民族社會文化的特點及其歷史演變上是最為直接的,因為它體現(xiàn)了這個民族社會的宗法制度和血緣、親緣關系??梢哉f,親屬稱謂是一個民族各種社會關系的縮影,研究哈尼族的親屬稱謂,對了解哈尼族社會的面貌是...[繼續(xù)閱讀]
哈尼族以接生、報喜、賀生、命名以及周歲禮等儀式來完成其誕生禮。傳統(tǒng)的哈尼山寨,對迎接新生命的降臨有一系列儀式。嬰兒呱呱墜地,有三聲哭,第一聲哭是向蒼天報訊,第二聲哭是呼喚村寨的父老鄉(xiāng)親,第三聲是請父親取個好名字...[繼續(xù)閱讀]
哈尼族給嬰兒取名有一套奇特的禮俗。無論男女,五六歲以下的兒童或嬰兒都有幾個名字,少則二三個,多則七八個,而且可以隨時更換。但絕不能與同宗的乃至數(shù)十代以前的任何男性祖先同名。一般到七八歲后,方將真名固定下來,直到...[繼續(xù)閱讀]
一、戀愛風俗(一)花為媒鮮花象征著美好,因此,在西雙版納的哈尼青年男女中,鮮花常被當作傳情之物。因為這個含義,他們忌諱在長輩或姑嫂面前玩弄花朵。不過這種傳情達意的鮮花也有些特別的要求:鮮花一般要選用紅色或黃色的...[繼續(xù)閱讀]
哈尼族歷史上曾經歷了漫長的火葬時期,直至清代中葉以后才演變?yōu)楣啄就猎帷,F(xiàn)在哈尼族葬俗因地域和支系的不同分土葬和火葬兩種,但以土葬居多。叫家魂攝影:白永芳哈尼族有著獨具特色的報喪方式。在哈尼族村寨,一旦有人去世...[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