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寺院經濟發(fā)展逐漸走向興盛的時期。在魏晉時期,出家者漸多,佛事活動較盛,出現(xiàn)了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僧團,但是尚無固定的寺院財產。僧尼主要依賴國家、官僚、豪富及百姓布施過活。若東晉道安在襄陽講經時,有弟...[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寺院經濟發(fā)展逐漸走向興盛的時期。在魏晉時期,出家者漸多,佛事活動較盛,出現(xiàn)了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僧團,但是尚無固定的寺院財產。僧尼主要依賴國家、官僚、豪富及百姓布施過活。若東晉道安在襄陽講經時,有弟...[繼續(xù)閱讀]
由于佛教在南北朝時期高速發(fā)展,成為一個既有宗教性質,又有政治、經濟性質的龐大社會組織。對其如何進行管理,成為了統(tǒng)治者必須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在這個歷史背景下,中國的僧官制度隨之產生。中國僧官制度的產生是一個逐...[繼續(xù)閱讀]
東漢末年,信奉太平道的黃巾軍被各地軍閥武裝聯(lián)合剿滅,太平道組織遭到重大打擊后亦散入各地,在江南,有太平道殘部的于君道流傳,在華北,則有太平道殘部托仙人帛和之名傳遍帛家道。而在曹操收編五斗米道教主漢中張魯后,為防備...[繼續(xù)閱讀]
佛教哲學由“格義”到“得意”的轉變,鮮明地表現(xiàn)了佛教義理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由概念的擬配到思想內涵融會貫通的演變過程,其結果便是“六家七宗”的出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言意之辨”作為玄學的重要內容和方法,對般若學產生了...[繼續(xù)閱讀]
由“格義”轉向“得意”,僧俗二眾得以更加自由地以“自以為是”的理解闡釋般若性空之理,于是眾說紛紜,“六家七宗”競出。各家思想內容無不受玄學言意之辨的影響,而主“得意”之說。最具代表性的是“本無”、“心無”、“...[繼續(xù)閱讀]
道安圓寂以后,佛經翻譯大家鳩摩羅什被后秦國君姚興派人迎至長安,其弟子,號稱“三論之祖”、“解空第一”的僧肇與之同行。他們從事的佛經翻譯和佛學著述活動,使般若學發(fā)展到新的階段。羅什主要通過大量的佛經翻譯傳播印度...[繼續(xù)閱讀]
竺道生(公元335—424年),俗姓魏,鉅鹿(今河北平鄉(xiāng))人。幼從竺法汰出家,改姓竺。有涅槃之圣的美譽,影響最大的是他的佛性論和頓悟成佛說。頓悟是達到覺悟解脫的方式,佛性是達到覺悟解脫的內在心性(或本體)依據(jù)。魏晉以來,中國般...[繼續(xù)閱讀]
涅槃師是以研習、弘傳《涅槃經》為宗旨的學派?!赌鶚劷洝返闹行乃枷胧恰澳鶚劜粶?佛有真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隋代吉藏《大乘玄論》卷三說有11家,唐均正《大乘四論玄義》則言有本三家,末十家之別。各家說法簡單介紹如...[繼續(xù)閱讀]
阿毗曇(即阿毗達摩)意譯為對法、無比法、大法,泛指一切論典,但在南北朝,阿毗曇專指小乘部派論著。東晉末年,僧伽提婆譯出《阿毗曇八犍度論》、《阿毗曇心論》,劉宋僧伽跋摩譯出《雜阿毗曇心論》,毗曇學開始興盛。南方傳承毗...[繼續(xù)閱讀]
《成實論》是南北朝流行的佛典之一。作者是天竺僧訶梨跋摩,鳩摩羅什譯,16卷?!冻蓪嵳摗芬钥?、集、滅、道“四諦”為中心組織自己的學說,不僅概念的內涵明確,而且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深受佛學界的歡迎?!皩崱敝杆闹B之真實...[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