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語》《國語》被后世稱做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是一部按國分類、以語為主的春秋史書。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年)下迄智伯滅亡(前453年),跨度達500余年。記錄了周王室和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君臣之間謀議得...[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國語》《國語》被后世稱做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是一部按國分類、以語為主的春秋史書。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年)下迄智伯滅亡(前453年),跨度達500余年。記錄了周王室和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君臣之間謀議得...[繼續(xù)閱讀]
先秦有很濃厚的歷史意識和觀念,但并無完善的史學意識和觀念,當時史學并未獨立形成,史部遠未出現,因此對于史學本身的思考就較為欠缺。有學者對歷史意識與史學意識的區(qū)別作了論述,指出:所謂歷史意識是指人們對待歷史的看法...[繼續(xù)閱讀]
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隨著史官對舊事檔案的整理和匯編,歷史著作開始出現,當時出現了一批“古史記”性質的史書,被稱為“百國《春秋》”,有《周春秋》、《燕春秋》、《魯春秋》、《宋春秋》、《齊春秋》、《晉乘》、《楚梼杌...[繼續(xù)閱讀]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興起了一個新史學運動,導致傳統史學的面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雷家驥指出,從《史記》開始,迄魏晉至隋唐,出現了一種新的史學形態(tài),在性質上,以實征為信史,在體裁上以紀傳為形式,而此前的史學,性質上是...[繼續(xù)閱讀]
秦漢時期,史書在經部、子部中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為此后的史學獨立奠定了較為豐厚的基礎?!妒酚洝?、《漢書》和《漢紀》的出現,是此期史學的顯著成就,這批著作在漢末至魏晉時被認定為“史書”,使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了“史書...[繼續(xù)閱讀]
史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獲得獨立,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學術原因。第一,意識形態(tài)的劇烈變動,儒學和經學的一統地位動搖,導致多元文化格局出現,史學便在儒、釋、道、玄的相互紛爭和激蕩中,從學術的裂縫里,破土而出,驟然崛起。第...[繼續(xù)閱讀]
1.政治背景與史學主題:過秦與宣漢秦代過于短促,并沒有留下史書,卻留下了史書鑒戒的對象。至兩漢時期,便形成了否定秦朝和肯定漢朝的“過秦”與“宣漢”的時代精神[1],這也成為兩漢史學的基本主題。從強大統一的秦朝之顛覆到...[繼續(xù)閱讀]
秦始皇厲行的“史官非秦記皆燒之”[1]的焚書政策,使先秦的史書受到極大的摧殘。西漢建立后,除挾書律,史書開始流傳和傳播。首先,抄寫、傳閱和流通是兩漢時期史書傳播的重要方式。在印刷術發(fā)明前,漢代貴族和書生得到好書,都...[繼續(xù)閱讀]
“過秦”與“宣漢”的政治背景,天人感應、古今變易與大一統思想的經學背景,以及史書傳播背景,促進了漢代史學的發(fā)展,產生了司馬遷《史記》這樣的紀傳體通史著作,以及班固《漢書》、劉珍《東觀漢記》這樣的紀傳體斷代史,對...[繼續(xù)閱讀]
史書一定數量的出現和史學體裁的多樣化,是史學獨立的基礎。在史學獨立的奠基期的秦漢,編年體史書又開始重現,那就是東漢末荀悅的《漢紀》。荀悅(148—209年),字仲豫,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12歲時便能解說《春秋》,當然對《春...[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