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1年,在秦國鐵騎的步步緊逼下,楚考烈王被迫遷都壽春(今壽縣)。由此以降,歷幽、哀二世,至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亡國,為時19年。自此,一度繁華如夢的壽春古都,無可奈何地伴隨歷代王朝的輪番更迭,淹沒于浩瀚的歷史洪流之中...[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公元前241年,在秦國鐵騎的步步緊逼下,楚考烈王被迫遷都壽春(今壽縣)。由此以降,歷幽、哀二世,至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亡國,為時19年。自此,一度繁華如夢的壽春古都,無可奈何地伴隨歷代王朝的輪番更迭,淹沒于浩瀚的歷史洪流之中...[繼續(xù)閱讀]
這是一件在地下沉睡了2700余年的西周青銅器。如果它具有如同我們人類一般的感知的話,那它一定不會想到,自從漫漫長夢被無端驚擾的那一刻起,它就注定要經(jīng)歷近一個世紀的滄桑歷程。它,就是西周宣王時代的國之重器——毛公鼎...[繼續(xù)閱讀]
1950年12月出版的第39期《燕京學報》,刊載了陸懋德先生一篇題為《虢季子白盤研究》的重要學術論文。在這篇論文中,陸先生認為:“綜計吾國現(xiàn)存?zhèn)ゴ笾仄髦谢y與銘詞者,例如大盂鼎、大克鼎(皆吳縣潘氏藏)、宗周鐘、散氏盤(皆...[繼續(xù)閱讀]
在1937年出版的《華云雜記》一書上卷,陜西近代著名學者黨晴梵曾以《周愙鼎》為題,記述了一段饒有趣味的金石佳話。其文稱:“清光緒二年(1876),鳳翔周氏以所藏鼎一,攜之長安,裝潢座、蓋、木匣,將備陳設之具。時吳縣吳清卿先生...[繼續(xù)閱讀]
2007年4月5日,《中國文物報》在第五版醒目位置刊載了熹如“天下至善者,莫過于和諧;天下至美者,莫過于流水……以力降人,未必天長地久,以禮服人,才是境界之最。兩千八百年前的證物,化干戈為玉帛,讓人們鑒于止水;三百五十字的契...[繼續(xù)閱讀]
2004年2月28日晚,送別了流連忘返的觀眾,本該歸于沉寂的上海博物館卻格外熱鬧,燈火通明的一樓大廳里高朋滿座,大家正翹首期待著一場特別壽筵的隆重舉辦。作為享譽中外的文物圣殿,上海博物館從未設置酒筵招待之類的服務項目,緣...[繼續(xù)閱讀]
1935年6月29日,《大公報》特辟“福開森博士藏品贈華紀念特輯”,集中刊發(fā)了錢桐之《略書福開森博士設立古物館之意義》、平凡之《文華殿福氏古物參觀記略》、中舒之《福氏所藏中國古銅器》、馬衡之《記福氏古物中之至寶》以...[繼續(xù)閱讀]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后,在屬于周塬核心區(qū)域的陜西岐山呂村(1)一帶,先后發(fā)現(xiàn)兩件后來名噪海內的西周青銅重器。圖1小盂鼎銘文拓本這兩件青銅重器,均為西周中期康王重臣“盂”所作,故均應籠統(tǒng)稱為“盂鼎”...[繼續(xù)閱讀]
在陜西關中平原的西部,穿越隴山山脈向東注入一道狹長谷地的渭水不斷接納南、北山原急轉直下的條條水系,切割出無數(shù)處高峻平坦的臺塬。圖1斗雞臺周邊地形圖這些高峻平坦的臺塬,尤以渭水以北千河、金陵河水系南下注入渭水而...[繼續(xù)閱讀]
徘徊于天津博物館異彩紛呈的文物中間,一件標為“西周夔龍紋銅禁”(圖1)的重器常常讓很多參觀者駐足、流連。圖1西周夔龍紋銅禁這件號稱“鎮(zhèn)館之寶”的銅禁,文獻稱之為“柉禁”。它是迄今為止國內所能看到的唯一一件西周銅...[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