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貴州明清時期的文化史書寫來看,似乎貴州的少數民族沒有“文化”,或者他們的“文化”還沒有達到列入官方志書的水平。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8項中,貴州有“苗族古歌”“刻道”“侗族大歌”“侗族琵...[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從貴州明清時期的文化史書寫來看,似乎貴州的少數民族沒有“文化”,或者他們的“文化”還沒有達到列入官方志書的水平。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8項中,貴州有“苗族古歌”“刻道”“侗族大歌”“侗族琵...[繼續(xù)閱讀]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5月28日至29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1]習近平主席關于中國各民族關系的石榴籽理論表明...[繼續(xù)閱讀]
眾所周知,早期的人類學民族志生成于歐洲殖民主義者對殖民地文化的征服,其表述充滿獵奇色彩。這一時期主要的人類學家,如泰勒(Tylor)、弗雷澤(Frazer)、韋斯特馬克(Westermarck)等,雖被戲稱為“太師椅上的人類學家”,[1]但他們卻善于...[繼續(xù)閱讀]
雖然西方民族志范式在人類學發(fā)展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其傳統(tǒng)的二元結構卻屢遭詬病。為擺脫傳統(tǒng)二分法的束縛,人類學家一直致力于尋找破解二元結構的密碼,但結果不甚理想,往往又落入創(chuàng)造新二元結構的怪圈,始終未能真正逃離...[繼續(xù)閱讀]
中國民族志“本土化”討論已有時日,但仍步西方范式后塵。保羅·拉比諾(Paul Rabinow)告誡我們,“寫文化”是美國式知識主體的表述范式,中國人類學界如果對民族志批判性思維有所貢獻的話,獨立的知識主體尤為重要。[1]因為,西方民...[繼續(xù)閱讀]
人類學是一個在自我反思、質疑中不斷重構推進的學科。無論是古典民族志、科學民族志還是反思或實驗民族志,都是人類學家不斷反思、質疑、歸納的結果?!绑w性民族志”立足于民族志本土化問題的新探索,將民族志研究帶入了一...[繼續(xù)閱讀]
(一)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的成立背景中國的多民族歷史由來已久。遠古時代的華夏與九黎開始,各民族就已有了交流。從商周到秦漢時期華夏諸族與所謂夷、蠻、戎、狄諸族相互融合到其后的各個時期,不同民族的勢力此消彼長的...[繼續(xù)閱讀]
民族性一詞譯自英文單詞“ethnicity”,同時也被譯為“族性”“族群性”。民族性是指能夠構成各種族類群體的基本要素,包括血統(tǒng)、語言、傳統(tǒng)文化、祖籍地、宗教、種族等,其最大特點是它的“原生性”,即族體成員天然的、與生俱...[繼續(xù)閱讀]
民族融合即各族經濟文化相互影響產生的結合。[1]中國的民族融合已有極其深遠的歷史,商周到秦漢時期,夷、蠻、戎、狄諸族與華夏諸族的融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其后從兩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從遼金元到明的民族融...[繼續(xù)閱讀]
50年代在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指導文博工作的學者吳澤霖曾經提出:“凡能反映各少數民族在生產、生活上的基本情況的一切實物,都是少數民族文物?!盵1]而在文物的征集過程當中卻涉及更多的標準。把物品變?yōu)槲奈?博物館文物...[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