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以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也稱“元曲”或“北雜劇”。金末元初產生于中國北方。它以宋雜劇和金院本為基礎,廣泛融合宋金以來的說唱藝術和音樂舞蹈發(fā)展而成。元雜劇的劇本創(chuàng)作和舞臺表演都有很高的成就。劇本體制一般每...[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元代以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也稱“元曲”或“北雜劇”。金末元初產生于中國北方。它以宋雜劇和金院本為基礎,廣泛融合宋金以來的說唱藝術和音樂舞蹈發(fā)展而成。元雜劇的劇本創(chuàng)作和舞臺表演都有很高的成就。劇本體制一般每...[繼續(xù)閱讀]
元代戲劇用語。明朱權《太和正音譜·雜劇十二科》稱:良家子弟所扮者,“元謂之‘昇平樂’”。元劇稱“昇平樂”之說,罕見于他書,然朱權生于明初,所言當必有據?!端问贰分臼摺?“教坊都知李德昇……乾德元年又作《萬歲昇...[繼續(xù)閱讀]
明中葉以后出現的一種戲曲形式。主要是指明代雜劇作家有意識地吸取傳奇在形式上的長處,改變雜劇固有格局而形成的一種新體制。這種“吸取”和“改變”主要包括:在劇本形式上突破元雜劇“一本四折”的慣例,根據內容需要決...[繼續(xù)閱讀]
古代戲曲聲腔。其名始出清初,南北皆有,不同歷史時期和地區(qū),其性質和含義相異。一說為秦腔別稱,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秦優(yōu)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或泛指弋陽腔,清張際亮《金臺殘淚記》:“亂彈,即弋陽腔?!被蜃?..[繼續(xù)閱讀]
又稱“俚曲”。原義為民間流行的通俗歌曲,相當于小曲。往往始創(chuàng)于民間,口口相傳,不脛而走,繼而為文人注目、或采擷成冊,或起而仿之。清代兩部最為大型的俗曲集《霓裳續(xù)譜》與《白雪遺音》中,即混有不少文人的擬作。也可敷...[繼續(xù)閱讀]
即民間歌謠。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五:“今聲詞相從,唯里巷歌謠及《陽關》、《搗練》之類,稍類舊俗。”《陽關》即《陽關三疊》,《搗練》即《搗練子》,皆古曲名,均吸收民間歌謠而編成的曲子。明徐渭《南詞敘錄》謂南戲“其...[繼續(xù)閱讀]
古代一種由方相氏主持的逐疫驅邪祭儀。古籍記載以為遠源于黃帝時代。周代名之為儺?!吨芏Y·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庇屑敬旱摹皣y”,仲秋的“天子乃難”和季冬...[繼續(xù)閱讀]
古代儺祭中驅疫辟邪之神。《周禮·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大喪,先匿,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驅方良?!焙笫纼畱蛑械摹伴_路先鋒”、“開山大將”、“險道神”等,即方相...[繼續(xù)閱讀]
先秦古劇。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上》:“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觝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觝。漢造‘角觝戲’,蓋其遺制也?!彬坑?上古九黎部落首領,傳說他...[繼續(xù)閱讀]
亦作“角抵”、“角觝”、“觳抵”。秦漢時對某些戲劇、伎藝表演的統稱。文字記載中說這一名稱的出現始于戰(zhàn)國時的秦國,《漢書·刑法志》載:“春秋之后,滅弱吞小,并為戰(zhàn)國。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夸視。而秦更名角抵。...[繼續(xù)閱讀]